close

回想到美國之後一切跟看醫生有關的大小事,只有『昂貴、麻煩、耗時』六個字可以形容。不過星期四產檢,出乎意料前後只等了四十分鐘,看來是倒吃甘蔗,出頭天快來了。


最早的經驗可以追溯到之前入學UM沒多久,收到通知說要打一針疫苗。那一針收費幾乎是台灣的兩倍(美金六十),然而因為在台灣體檢的時候來不及打,只有硬著頭皮被削一頓。通知單上註明要預約。(奇怪,到保健中心打個疫苗還要預約?)預約就預約吧,打電話去,竟然排到一個月後。掛上電話我頓時懷疑剛剛到底是預約整形還是打疫苗。一個月實在相隔太久,加上菜鳥新生,每天為了生活和課業忙的暈頭轉向,….總而言之,我忘了這件事。沒多久,立刻收到帳單十五元美金,原因是缺席又沒有做取消預約的動作。#$%︿算你狠!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美國醫療制度的厲害。

此後一年半在馬里蘭的留學生涯,小心翼翼加上菩薩保佑,雖然沒有參加學生保險,若有病痛頂多是感冒傷風,吃吃成藥也都平安過了(現在想想,真是好險,當時若不得已非看醫生又沒有保險,後果難以想像)。結婚以後,一知道懷孕,第一件事不是看醫生,而是立刻辦保險(聽過太多沒有保險的慘劇,譬如說手指割傷縫了幾針兩千塊美金;小孩早產保溫箱住幾天三、四萬美金等等)。因為捲毛哥尚在學,我以學生眷屬身份可以立刻加保團體保險,不需要等待期,加保之後除了每次看診付十元掛號費,到生產都不必再付一毛錢。(聽起來很棒,但是每個月一百八十元美金的保險費也是夠嗆的。….唉,無論如何,總比收到鉅額帳單來的令人心安。)

知道有孕是八月的事,學生或學生眷屬加保,九月底開學才受理。苦哈哈的數著天數,一開學老公立刻替我加保,其間還不時以伊媚兒懇求辦事員加速處理,保險卡終於在兩個星期之後拿到。當我親吻著保險卡,打電話到卡上特約醫院預約時,又是『一個月』後。

 

這一個月,因為小孩狀況不明,也不敢向爸媽報告,日子就在看著肚子一天天隆起的等待中度過。終於等到第一次產檢,兩人趨車前往,抵達醫院之前是一大段冷清破舊的街道。醫院看起來還好,護士也都很親切,然而醫院工作人員連同看診病人幾乎都是清一色的Amigo(西班牙文,朋友的意思),彼此間也常以西班牙文交談。在那個充滿墨西哥人的環境裡,黃種人顯得很突兀。

 

看診之前,護士交給我一份令人頭皮發麻的表格。密密麻麻的醫學專有名詞,總共三頁,要我清楚交代家族史、過去病史、手術史、生活史以及懷孕的不適。雖然有電子翻譯機的幫忙,我還是填了一個小時半,中間吃了護士兩次白眼。(我聽到護士A問了兩次護士B:『還沒好?』,護士B搖搖頭)。爾後測身高體重、驗尿、抽血,護士又拿了另一張表格,這次她索性用問的。結果一樣,我請她把她問的病名拼出來,急速地按著電子字典,e-p-i-l-e-p-s-y,癲癇症。護士不耐的指數升高,我….,唉,對啦,就是英文不好啦,怎樣,Amigo,妳就不要來學中文,不然我一樣拿這個中文字來考妳。

 

(幸虧出門前靈機一動還帶了電子字典,否則真不知道該怎麼辦,總不能請她表演epilepsy,我來猜….。)

折騰了一下午,連醫生的面都沒見到。隔天還要再去一趟看檢測結果。至於要見到醫生,再等兩星期(如果不是因為打電話去跟護士情商,已經懷孕快三個月了,還不知道小孩的情況很急,又是一個月之後才能見到醫生)。

醫生是一位溫柔的白人女性,除了內診,還讓我看了超音波,一切正常,至此總算稍微鬆一口氣。不過我已經受夠了看醫生前得先背一堆醫學單字,臨了還發現背的字不夠用,得比手劃腳卻仍詞不達意的窘境。我決定打電話去保險公司換一家簽約醫院,並且指定我要看診的醫生(是的,可以這樣喔,很神奇吧)。

又是一場艱辛的混亂戰。經過轉接三四次,前後三十分鐘的等待終於接上保險公司服務人員,她說沒問題,只要我還在第一妊娠期內,就能換醫院,不過我得先上保險公司的網站搜尋簽約的醫院和醫生。其實目標只有一個,就是UCLA醫院。除了因為是老公的學校醫院,感覺親切離家又近,UCLA算來是我們這一帶最頂尖的。鎖定醫院之後,再進去找願意接受新病患的醫生。網站上能選的都是內科或家庭醫生。Dr.Yao是其中唯一一位會說中文的醫生。就是你了,老姚。

 再打回保險公司,這時候服務人員說,好的,會按照程序幫您換醫院及醫生,不過要下個月才能生效。當時是十月中,換言之,我得等到十一月。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t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